•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社会

在中华文化中轴线泰山曲阜大汶河探索建立儒释道文化颐养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智慧方案综论

时间:2020-03-04 19:31:50   作者:泓韬   来源:中国经济报道   阅读:244   评论:0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山东曲阜视察时,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要搞好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山东曲阜视察时,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要搞好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关键词] 泰山圣圣山文化 曲阜圣人文化 大汶河圣水文化 中华文化中轴线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丹勋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学者对泰山(圣山)-宁阳大汶河(圣水)-曲阜(圣人)一线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严谨科学缜密的实地调研考察,科学总结并首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轴线上,立足圣山圣水圣人文化打造宁阳县葛石镇乡贤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城镇示范工程,以此形象诠释和具体落实习主席提出的“中华文化四个讲清楚”,形象诠释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把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落到实处,把中国智慧方案传播给世界,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华文化方案。

泰山(圣山)、宁阳大汶河(圣水)、曲阜(圣人)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一是从曲阜圣人文化圈与泰山圣山文化圈和圣水文化圈,看形成 “泰山-宁阳大汶河-曲阜”中华文化中轴线的现实意义与中国智慧方案。朱衡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五月任山东巡抚,即在泰山盘路起步处建“孔子登临处”坊。《红门验单官题名记》碑文曾记录“泰山,山之至也;圣人,人之至也;经文,文之至也。是故,微泰山不能喻圣人之神,微圣人不能敌泰山之高,微经文不能阐圣人之幽。是故,诵岩岩之章,而恒衡嵩华失其山;思孔子之登,而秦汉唐宋失其人;睹大学之篇,而磨崖石经失其文。”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升华于泰山之巅。

二是从历代帝王泰山封禅、曲阜祭孔,看“泰山-宁阳大汶河-曲阜”中华文化中轴线的历史价值。“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代表着传统国家的最高信仰与价值取向,传统社会中,孔子与泰山的祭祀权力牢牢地被帝王垄断着。而且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开始,就形成了帝王祭祀泰山、必到曲阜祭祀孔子的惯例,这表明泰山与孔子,在帝王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是从大汶河圣水文化圈与泰山圣山文化圈、曲阜圣人文化圈的关系,看“泰山-宁阳大汶河-曲阜”中华文化中轴线的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大汶口文化遗址,坐落在宁阳县磁窑镇堡头村和泰安市郊区汶口镇卫驾庄之间,跨汶河南北,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除出土陶、玉、石、骨器外,最为人注目的,当是墓葬形式。据发掘报告,墓葬以男、女分葬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大约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母权制开始消失,而父权制已产生。在原始农业形成以后,原始氏族所崇拜的第一尊神,应是泰山上望到的冉冉升起的太阳神,神圣的太阳给人们带来了丰收和希望。该图像反映了先民的自然崇拜意识,反映了人们对泰山的崇拜越来越强化。历史发展到西周、春秋、战国之际,泰山崇拜就由先人的原始思考状态,进入到以管仲、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哲人思考阶段。

四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提出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与传播,看“泰山_宁阳大汶河_曲阜”中华文化中轴线与中国梦中国故事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可以说,中华民族存在的主要标志,就是以儒家、道家、释家等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经丹勋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考察研究建议,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战略指导下,打造“泰山-宁阳大汶河-曲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轴线,建设中华乡贤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大文化(大区域)圈,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一、在中华民族信仰文化中轴线泰山曲阜大汶河考察儒释道医学医养健康文化综合城镇的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养老产业战略研究发展布局正是积极落实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精神中所传递的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深切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笔“大爱撑天”代表党中央给老年人送去关爱和温暖。 

一)、中国式养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它既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养老模式,又区别于贫困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养老模式。中国式养老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为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探索公有制下体现党的优越性,为老红军、老八路、抗美援朝、五一劳动功勋获得者,在国家工业、农业和战斗一线,为保家卫国一代又一代的老战士和农村伤残军人、五保户,民族宗教下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提供农村城镇化养老、大中城市养老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探索。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关注社会民生、维护和稳固我们党执政地位,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复兴中华实现伟大中国梦,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民主、自由、幸福、安康,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伟大举措。今天我国老龄人口急剧增加,养老产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老龄化的速度,这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题。制定国家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对全国养老整体进行可行性研究,探寻一条符合现阶段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养老计划,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的现实要求。伴随着人口构成的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对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健康护理及精神和情感的需求,必然要求我国对现有养老服务产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城镇化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中提到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生活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

二)、大中城市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

从现有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养老服务走向市场,主导城市养老产业服务,无疑是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公平竞争机制的要求。大中城市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借鉴此思路,不断创新服务内涵、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引入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养老产业的发展中来,可以有效提高养老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发展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大型养老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大中城市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中,从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的角度,根据特殊老人群体的数量,建设相应规模的养老机构,以养老服务市场的“拉动人”替代养老服务市场的“主要承担人”的政府角色,突出养老服务供给者的作用,确保各类老年人群能够获得相应的养老服务,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通过规定机构设置条件和标准,限定入住对象的条件,制定养老服务的内容、标准及相应价格标准等,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在大中城市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也应为农村养老需求的部分人员提供融通的渠道,满足一定条件的农村居民可以实际享受到大中城市养老产业服务的资源。

大中城市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旨在建设符合现代老年需求的养老服务,不仅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要重视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因此改变单一功能的养老服务走向复合功能的养老服务,加大养老服务的产业的资金投入,开发新型养老服务产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诸如物质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精神文化方面的娱乐、保健、医疗卫生等,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心灵沟通,实现自身价值方面的参与社会、发挥余热等。 

三)、党领导下民族宗教养老产业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要发挥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时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佛教道教儒学养老产业战略布局正是积极落实党中央引领宗教在养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宗教参与养老是宗教在养老领域开展的一种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其服务活动的内容广泛,从经济供养到生活照顾,从居住场所到精神慰藉,从亲情关怀到终极关怀,可以说,从物质到精神,几乎可以涉及全部养老领域。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践活动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为穷困老年人提供物质援助,为窘迫的老年人提供避难所,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有人情味的生活照顾甚至临终护理,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化解家庭内部冲突,缓和邻里关系,满足老年人亲情和社交的需要;传播精神文化,充实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为有意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老年人创造机会,满足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医治疾病,帮助老年人恢复健康等。关注老年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宗教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传播世间大爱,彰显宗教社会正功能的表现,也是宗教参与养老的目的。宗教在夯实养老的道德基础和创建养老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宗教教义中包含的养老思想与传统孝道一脉相承;宗教唤起人的良知,让人行善,关爱他人;宗教有强化道德的奇效,宗教发达地区,道德基础坚实;宗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支持,养身体是养老的基础,养老质量的提高与养心、养精神密切相关,而且会越来越重要。宗教可以在终极关怀、临终护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宗教组织可以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宗教具有慈善的本性,宗教与慈善是共生的。佛教道教儒学养老产业战略布局正是要充分发挥宗教本身在养老产业发展中的优势性作用,充分利用宗教寺院的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及包括修行人员在内的软件配套条件,建设一体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佛教道教儒学养老产业,这也是宗教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充当社会养老的多元化责任主体之一。 

四)、国际化中国式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

发展规模化、品牌化的养老产业已成为国际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如法国政府为方便老人生活,专为老人设计替代敬老院的村庄,村庄内设有商店、医院、活动中心等设施,让老人们生活丰富、精神充实。美国的太阳城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老年人专业社区,它接纳55岁以上中老年人、是标准的老年人乐园。中国养老产业也应向这个方向迈出步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特色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增加服务项目,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产业品牌,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养老服务提供经验。国际化的中国式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着力打造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诸如围绕养老服务相关的独立的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教堂,还有各种室内外游泳池、网球场、健身娱乐中心等。同时完善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软件配套建设,壮大老年服务专职人员队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推广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引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紧密的关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以细致入微和周到详尽在走向国际化的中国养老产业建设中凸显鲜明的中国式样。 

五)、“一路一带”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出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国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民,中国梦中包含着人民幸福。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正是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中所传递的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深切关切,“养老”无疑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然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养老产业发展如何更好的照顾到中国十六亿人口在接下来的三年、五年、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养老服务需求,值得我们深思并且周密布局,以期为中国老年人提供一体化优质的服务资源。紧跟习近平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又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政策下倡导的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一路一带”养老产业战略发展布局旨在打造与“一带一路”沿边国.家互通的养老产业资源,借鉴欧盟的跨国养老保障协调机制,通行做法是国与国之间签订社会保障国际协议,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边国家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的趋势下,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以及伴随着的养老保障等问题日渐突出,建立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养老产业战略研究发展布局势必要求打造一体化的养老产业服务资源,并且实现养老资源的跨国共享。 

二、在中华民族信仰文化中轴线考察泰山曲阜大汶河道医学道医养健康文化综合城镇的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把握宗教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这重要论述,明确了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宗教的深刻变化。我国信教人数持续增加,这种趋势还将延续。过去信教的是“五多”,即老人、妇女、农村人口、低收入者、文化层次低者多,现在是中青年、城镇人口、高收入者、高学历者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信教人口的地域分布正在发生改变。一些地方的民间信仰比较活跃。原本我国没有的宗教也逐渐出现。这些新变化新情况,给我国宗教关系、民族关系带来了重要影响。“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对待宗教,既不能轻言“放”,也不能一味“收”,而是要采取“导”的态度,准确把握宗教工作形势,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和辩证思维对待宗教,确保我国宗教发展健康有序,使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宗教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历史和现实问题相互交错,对抗和非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积极和消极方面相互作用,国内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对宗教问题,必须采取特别谨慎、十分慎重的态度,精心做好“导”这篇大文章,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

 道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道医药学是以《黄帝内经》等道家经典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道医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药学借用了道家的文化,同时也采用了传统中医的文化,运用一系列独特的内容、医术和方法,在道教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个由教内大德道士、教外的道家学者组成的特殊道医流派。道医古称“太”医”。道医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道医药学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道医药学与中华文化的同构性及其在实践层面体现的群众性使其成为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发展道医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道医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在实践和养成相结合,达到外化道医健康养生理念于行、内化中华文化价值于心的效果。要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使道医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协调,将其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形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坚持道中西医健康理念和方法优势互补、融合利用,使道医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让人民享受道医健康养生的益处。使其润物无声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

道医药学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道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自古就有“十道九医”之说,道教“以医传道”、“以医弘教”的传统,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高效的优良传统和技能,在今天服务于当今社会,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职能,也是推动现代医学发展之良法。与其他中国本土科学一样,道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构建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性味归经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在几千年实践中形成了全球范围独树一帜、疗效确切、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医学科学。

创建中国道教协会道医养生研究院的时代意义。(1)从明清以来的西学东进,中华医学受到了很大影响,包括我们的道医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本上就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走到了“绝学”的边缘。所以,中国道教协会有责任推动道医学的研究与发展。(2)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敢于担当。有必要组建这样的一个机构来探索让人类生命健康的真谛,为人类的生命健康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所以这个时代也要求我们道教协会组建这么一个机构和创新平台。(3)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检验道医药学。道医学与西医、中医药学它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索。能够真正的为国家文化和人类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健康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们建议党和政府支持中国道教协会这一建议,搭建道教协会养生研究院这一重要平台给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编纂《道医学》教材,创建中国道医学体系。挖掘整理道医治疗技术,完善养生体系。道医药学的珍宝,大量埋藏在宫观,散佚于民间,鱼待我们去发掘、整理。道医学古籍是先贤留下的智慧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道医学古籍、书本等珍贵资料妥善保存。对道医学人才的挖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总结完善道医养生的健康科学体系。综上所述,创建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道医养生研究院”,责任重大,迫在眉捷,势在必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在中华民族信仰文化中轴线泰山曲阜大汶河考察佛医学禅医养健康文化综合城镇的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要发挥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促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时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径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子作用。

我国现有儒、释、道等各宗教派别。各宗教派别都倡导慈悲.宽容、勤俭、节约、护生、戒杀,强调众生平等、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等理念,都有着丰富的文明思想资源和优良传统。积极发挥各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各自独特的文化自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主动投身于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是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26%,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19亿人、占8.87%。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会越来越严重,养老压力会越来越大。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的养老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面临更加复杂因素的影响。宗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在教育教化世人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在借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可以利用宗教教义、宗教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内容来教化世人、尊重老人、赡养老人,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宗教参与养老是宗教界及其机构顺应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趁势作为社会责任主体之一,以宗教社会服务为基础,以养老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养老质量为目的,参与到养老之中,帮助和支持养老事业的宗教社会实践活动。这无论从建设“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来看,还是从老年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贡献来着,养老都是一项社会责任,全社会各个单位、各个部门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

宗教服务于社会也是今后发展趋势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理性的上升、个人地位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使曾经作为主要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传统宗教走向衰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降低了宗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适应社会,改革自身已经成为宗教的必然选择。政教分离是宗教世俗化的开始,意味着宗教走下神坛,面向百姓,融入社会。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是宗教适应世俗化的又一方式,是宗教世俗化的拓展和延伸,西方国家,宗教社会服务涉及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养老、禁毒、戒赌、环保等诸多方面,而且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宗教界持守教义,秉承善念,慈悲济世,扶危济困,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慈善传统。进入新时期,随着国家宗教环境的改善,我国宗教界继续发扬慈善传统,进一步挖掘宗教教义、宗教伦理中的积极因素,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提高,服务观念不断更新,更加贴近社会需求。随着宗教社会服务的开展,除宗教组织、信徒直接参与外、我国宗致界逐渐开始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一些机构组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是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宗教参与养老属于宗教社会服务范畴:是宗教社会服务活动的拓展,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主体,宗教参与养老有者无法比拟的优势。养老既足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责任更强于法律责任,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道德基础,单纯履行法律责任可以保证经济供养,但对于日常照顾、精神慰藉等深层次的养老来讲就不一定完满。提高养老质量需要坚实的道德基础、而宗教在夯实养老的道德基础和创建养老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佛教有出家主张,但在世间道德中,佛教倡导尊孝之道,注重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道教把“敬老怀幼”列为善行,把“恚怒师傅,抵触父兄”、“违父母训”列为恶行:伊斯兰教明确要求穆斯林“孝敬父母”、“孝顺父母”、“尊敬老人”,已成为穆斯林的普遍伦理道德规范。基督教十诫中,也有孝敬父母的诫令。显然,各宗教中都蕴含有尊敬老人,孝顺老人的思想,这些教规教义可以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思想相得益彰。

宗教唤起人的良知,让人行善,关爱他人,各种宗教都宣传爱倡导爱。佛教教化人要“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慈”就是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就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基督教要求信徒要具备三大美德,即“信”“爱”“望”。它弘扬的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神圣之爱,这种爱讲究爱人如己,没有父母兄弟和邻居远亲之别,其最重要的不在于血缘关系和亲疏远近,而在于是否敬仰共同的神,显然这是一种大爱,博爱。养老,重要的是要爱老人,是对养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爱天下人的具体化。

宗教育强化道德的奇效,宗教发达地区道德基础坚实,宗教提升了社会道德,使道德宗教化,宗教道德化。一方面宗教把道德抬高到宗教教义、信条、成命的律法,把恰守宗教关于道德的成命作为神宠和进入天国的标准;另一方面宗教的教义和信条又被神以道德成命的形式当做一切人行为当与不当、德与不德、善与不善的普遍准则。宗教的神圣性会对社会成员施加深刻的影响,使人们不仅遵守道德规范而且严格履行道德之责任。随着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信徒参与到养老之中,有不少信徒以志愿者的身份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以自己独有均形式抨击不养老、不敬老的典型,弘扬敬老行为,借助宗教的神秘和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形成良好的养老氛围。

宗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支待。养身体是养老的基础,养老质量的提高与养心、养精神密切相关,而且会越来越重要。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增强其实就是老年人对养心的偏好。养老重在养心,贵在养心。宗教养心可以解决信仰危机,给人以精神支持。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衰老、行动日益迟缓、疾病逐渐增多而难以痊愈,这种“前死亡”的生理状态会给老年人更人的心理压力:宗教灵魂不死、天国净土为他们提供一个美好前景和归宿,因此宗教给老年人以精神寄托,让老年人有追求有目标,生活充实。可以化解心中烦恼和心结,协调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现实社会难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公。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往往使人愤懑、抱怨,且不易化解。宗教则可以通过一些事情进行宗教解释,如提倡宽容与忍让、宽恕及因果报应帮人化解胸中的块垒,消除愤懑和怨气使受伤的心灵得到舒缓。宗教要求超越现实与自我的,它能淡化人们对现实的关注.松动人心中的死结,渐渐通过超脱来求得解脱。宗教某些修身养性之法有这般功效。通过静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至强身。宗教扩大老年人交往、抚慰、孤独寂寞的心灵意义重大。


相关评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http://www.zgxyjjbd.com

版权所有 2008-2023

《中国县域经济


Powered by OTCMS V3.72